博客年龄:17年7个月
访问:?
文章:43篇

个人描述

个性介绍:执着得有点任性 本博文章为博主原创,谢绝转载!

诗外说诗

2007-01-05 17:32 阅读(?)评论(0)

    呵呵,这年头说诗,总有“是离愁,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”之感。

   诗,是多么好的字眼,又是多么圣洁的体裁!如今怎么会如此不堪?翻开06年的诗页,从主体诗到“梨花体”,从网上的口水之争到“保卫诗歌”的闹剧等等,不仅把有些诗人弄得“遍体鳞伤”,也让诗歌这个圣坛浑浑浊浊,难辩南北东西。有不少人在问:这到底是为什么?

    带着这个问题上网求索,在没弄清为什么的时候,却发现有了什么。偶尔查了几个书签,发现挺有意思的现象。因为顺着书签查到的诗大都是句子排在一起的,没有标点。试读了好多篇,竟然不知怎么断句,当然,就更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了。查看了博客原文,才逐渐明白些,有的还是不懂。后来,有位教授说,这叫“朦胧诗”。呵呵,原来如此!“朦胧诗”就是看不懂的诗。

    我想起古风、唐诗、宋词,也没有看不懂的。即使不加标点,也能根据韵律断句。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、《琵琶行》出来后,街巷的孩子都会背,尽管不能深知其中的意思,大体上写什么还是清楚的。而我们现在所谓“诗人”写的诗云里雾里,不知所云。更可恶的是,还装着高雅圣洁,这与“孔乙己”有什么两样?

   “看不懂”,应该是当代诗歌衰落的主要原因。因为“看不懂”,就没有人过问;没有人过问,就没有市场;没有市场,诗人生活就困难,诗歌就发展不起来。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?

    至于“梨花体”,一经炒作,早已全国闻名。有人说,“梨花体”其实就是“皇帝的新装”,自欺欺人。这话有一定的道理。因为“梨花体”背离了最其码的创作规律,“口语加工了的,才是文学。”更不用说,与诗歌根本就不挨边了。流沙河老诗人说其不叫诗,是有根有据的。可恶的是,动辄用李白的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来为自己辩护,岂不是更没有自知之明?

     诗词,是一种事物,是一种体裁。是事物就有它的规律性,是体裁就有它的规定性。违反了它的规律性,就会受到限制,甚至受到惩罚。不遵守规定,就会改变属性,至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词。有人说,国外的诗如何如何。其实国外的诗也有它的规定性,日本的“俳句”,莎士比亚的“十四行诗”,同中国的格律诗一样,是有严格限制的,不是随便写的。随便写的,可以叫别的体裁,就不要硬去要“诗词”这个名份了,免得误人子弟。其实,我们现在有许多人没有看过外国诗,介绍外国诗写作方法的书籍也少,这样,就会有一种误解,总认为外国人写诗很随便。再加上翻译的质量不高,有的译者压根就不知道外国人写诗的方法,习惯用传统的文体去套,结果不伦不类。读者也许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,但跟读其它体裁的作品没什么区别。相反的有一种误解,外国人写诗很随便,是“真正的自由体”。不懂的人看了,会说:哦!原来外国诗是这么写的。其实,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外国诗,就会发现,情况远不是这样。这样解读是多么地荒唐!

    为什么要说外国诗呢?因为有人说,中国诗歌要与国际接轨。外国人写的是“自由体”,甚至是有这个“主义”,那个“派”的。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顾城不是到外国去观摩诗了吗,一看,外国诗歌就不是他想的那么“朦胧”。在困惑和悲哀之后,失去了出路,客死他乡了。

     那么,诗歌究竟应该怎么写?这个问题只能由实践和时间来问答。当前,网上古体诗在流行,这多少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。赏玩古体诗词,说明古体诗词,自有独到之处,生命力历久弥新,经久不衰。但有人“自掏十万斗诗”的闹剧,却着实让人感到茫然和悲哀。但我们也看到了另一面,一些诗歌研讨会一直在进行,有研讨国际诗歌的,有研讨古代诗歌的,也有研讨当代诗歌的。这些研讨是总结诗歌规律的好方法。但愿这些研讨能给时下的诗歌开出一些灵丹妙药。但有一点肯定非常重要,就是写让人“看不懂”的所谓“朦胧诗”和三岁小孩都会说的“梨花体”,注定会祸害诗歌本体,遗毒诗歌受众,不仅违背了诗歌的创作规律,也违背了诗歌的发展规律,注定行不通,要失败的。

  最后修改于 2007-01-06 15:23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主持人的尴尬 下一篇:忆江南.争春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